牧区改革

改则县牧区改革工作开展情况

  • 索引号:gzx/2019-00097
  • 发文字号:
  • 发文机构:改则县人民政府
  • 名 称:改则县牧区改革工作开展情况
  • 公文时效:
  • 发布日期:2019-09-25


改则县2016年8月启动牧区改革工作,自牧区改革工作开展以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区党委农工办,地委、行署,地委农工办和县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高度重视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改则县农村改革实验方案及农村改革任务”,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工作。在改则县共同努力下牧区改革成效显著,2019年6月底完成改则县49个村居牧区改革试点全覆盖,现将牧区改革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进展情况

2016年我县被自治区确定为牧区改革试验区,为做好牧区改革工作,我县积极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深入基层,加强宣传,摸底调研,全面推开牧区改革经验做法。截止目前我县在牧区试验改革过程中确立了包含家庭牧场、专业合作社、帮扶牧场、联户放牧等领域的改革点覆盖6乡1镇49个村居,今年新增改革试点17个,参与总人数11273人,相比2018年增加了1055人,带动贫困户926户3600人,相比2018年增加了108户448人,占建档立卡贫困户46.8%,相比2018年增长了5%以抢古村为例2018人均收入平均达到15547元,超出了全县农牧民人均收入,2017年就率先实现了整村脱贫、有效扩大了改革辐射带动作用和影响力,为脱贫攻坚乃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起到崔化作用。

     二、主要做法

    (一)深调研、建机制,打牢牧区改革基础性工作。我县根据工作实际,成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改则县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三年来,先后26次召开领导小组会、联席会组织精干力量先后48次深入乡(镇)、村(居),开展调研工作,了解乡村主要领导和牧民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农牧民专合组织发挥作用情况,广泛听取牧民群众对农牧区改革工作的意见、建议,并在此基础上健全完善《改则县农村改革成员单位职责分工制度》《改则县农村改革领导小组调研制度》《改则县农村改革联席会议制度》《改则县农牧民集体经济合作社章程》等29项规章制度,确保农村改革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政策性出台《改则县牲畜(牛羊)出栏“以奖代补”管理办法(试行)》,着力转变农牧民群众“惜杀惜售”的陈旧观念,活跃了消费市场。

(二)抓融资、多方式,有效解决资金需求。有效利用现有的政策,加大对牧民群众的宣传教育及引导力度,使牧民群众掌握有关政策,积极投入到资金整合行列中。三年来以贴息贷款的形式,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贷款760万元主要用于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三年来,整合农牧、水利、扶贫等涉农项目资金整合328余万元,用于标准化牛圈、羊圈、人工种草等牧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进一步扶持壮大合作社;以地县两级财力支持形式,累计投入835万元用于农村改革专项工作,确保农村改革顺利推进研究制定草补资金试点整合使用办法,完成草补资金整合试点5个村,整合资金达595.6万元,参与群众1748户6509人,户均整合3407.3元,主要用于发展壮大合作社、建立育肥基地等特色产业开发领域。

(三)多措并举,构建新型牧业经营体系。按照集体经济适度规模经营,推进牧业现代化水平的工作要求,实行集体经济合作社、家庭牧场等经营模式,增强集体经济经营、生产、管理效益,促进农牧民生活水平。一是发展集体经济合作社。针对以往单个牧民合作社规模小、经营粗放、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带动能力弱等问题,整合各类零散牧民专业合作组织,组建牧民集体经济合作社,特别是有效总结物玛乡抢古村“六个统一”(劳动力统一安排、草场统一管理,畜产品统一购销、孤寡老人和无劳力统一供养、在校生统一计分)“四个入股”(资金入股、草场入股、劳动力入股、牲畜入股)的经验做法,因地制宜,大力推广,进一步扩大辐射带动作用。目前,全县重点扶持集体经济合作社6家,参与群众938户3302人,其中贫困户348户1222人。2018年6家合作社总收入实现2901万元。在集体经济合作社的有力带动下4个村实现整村脱贫。是坚持规模化养殖。制定《改则县家庭牧场生产经营管理制度》《改则县关于登记注册家庭牧场实施办法》《改则县家庭牧场培育扶持暂行办法》等规章制度;加强资金扶持,县财政投入30.2万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壮大养殖规模,推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目前,全县共组建家庭牧场9家,牦牛总数617头,绵羊74只,带动贫困群众就业13人,每月人均工资2000元。2018年,户均收入实现4.7万元。是推进“联户放牧”。按照“牲畜量化入股、规范流转草场、合理安排劳动力、按劳分红兼顾公平”的运作模式,在古姆乡珠玛日村念塔组自主探索组建“联户放牧”,并挖掘典型经验做法,逐步向其他乡村进行推广。目前,全县共组建“联户放牧”试点8个,参与257988人,其中贫困户180669人,共有牲畜20431头(只)2018年人均收入实现6000元以上。是探索实施“帮扶牧场”。创造性提出了三定向、三统一”(定向帮扶、定向流转、定向施策;统一管理,统一机制、统一共享)的工作思路,自主探索“帮扶牧场”经营方式。在实施过程中主要采取“牲畜流转”方式,签订规范合同、明确利益分配比例、制定奖惩措施和考评机制,切实提高群众自力更生、自我发展能力。在去年帮扶牧场的基础上,今年帮扶牧场数量进一步增加,截止上半年全县自愿捐赠或借出牲畜的富裕党员和致富带头人336个、参与村集体24个,流转牲畜达15131只(绵羊单位),参与无畜贫困户1527692018年人均收入实现7000元以上。五是发展县域特色产业,投入300万元创办改则县“森郭”产品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牧民”的经营模式,兴办2个实体销售店,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12个。2018年,组织收购羊绒42吨、羊毛180吨、牛绒40吨、山羊毛5吨,群众实现收入1450万元;察布乡14各村整合资金270万元,组建察布乡嚓如岗玛扶贫开发有限公司。目前,参股人员1134户4058人,其中带动贫困户438户1328人,公司将全年收入30%-40%用于扶贫工作。2018年创收150万元。

(四)立实际、谋长远,优化调整畜群结构。结合改则县“四带”(改则县羌塘藏系绵羊产业带、绒山羊产业带、象雄半细毛羊产业带、牦牛产业带)建设,推进特色优势产业。一是投入资金250万元,在古姆乡珠玛日村建立藏系绵羊培育保种基地,优化品种选育和配置。目前,共有2800只藏系绵羊,较建立之初的1200只,增长了2.33倍,其中母畜1610只,幼畜成活率为85%以上,参与牧户165户707人,扶持贫困户21户75人。2018年,实现收入14.32万元。二是地委行署把我县列入推广象雄半细毛羊重点县,我县抢抓机遇,积极推进象雄半细毛羊新品种示范推广项目,加大纯种繁育和扩繁力度。2016年引进象雄半细毛羊200只,2017年投资80万元,购买推广400只象雄半细毛羊,进一步扩大象雄半细毛羊养殖规模,截止目前,象雄半细毛羊已扩大到1362只,较之原有的200只,增长了6.81倍。目前,参与牧户有61户256人,2018年,实现收入31.4万元。三是推广白绒山羊,在改则镇、洞措乡、物玛乡、麻米乡推广白绒山羊养殖示范户869户,较之去年的789户,增长了1.1倍,绒山羊存栏为20.29万只,优质绒山羊16.64万只,占总存栏的82%;示范户平均个体产容量200克,羊绒细度14.5微米以内的占60%以上,产羔率100-105%。四是根据野牦牛与家畜牦牛同源同种的资源,结合野血牦牛“肉、奶产量高、出栏周期短”的特点,投入1200万元,在森多村和珠玛日村组建野血牦牛繁育基地。目前,在繁育基地共有野血牦牛1300余头。自治区农科院专家对野血牦牛进行采血、检测等工作,目前正在申请自治区级野血牦牛繁育基地,扩大养殖规模,打造野血牦牛品牌,推广经验做法,促进牧业经济,增加群众收入。同时投入30万元,办理“改则野血牦牛”、“改则白绒山羊”、“改则藏系绵羊”3个地理商标,扩大品牌影响力。

(五)重引导、定协议,规范推进草场流转。通过政府引导、双方协商、共同定价的方式,采取口头协议和签订合同措施,把绝畜户、个体户、外出务工户以及易地扶贫搬迁户的闲置草场以托管、转包和租赁的方式流转,明确双方责任,有效管理和利用闲置草场,增强草原生态保护力度。目前,按规范已签订合同的草场流转面积达306万亩,签订规范流转合同有187户。

     三、取得成效

(一)牧民经济收入显著提高。随着农村改革工作不断推进,我县参与改革的牧民群众经济收入快速增长。2018年,参与改革点人均纯收入达到11321.3元,相比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41.5%。以物玛乡抢古村为例,2018年入社牧民人均纯收入15547元(不包括任何政策性补贴),比2017年增长5.7%。

(二)经营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农村改革深入推进,改革点不断扩大,从改革试点启动之初的2个到现在的牧区改革试点全覆盖;各个改革点规模也不断扩大。以物玛乡抢古村为例,养殖基地牦牛数量由改革前的74头增至2018底的314头;象雄半细毛绵羊新品种示范推广项目实行后,象雄半细毛绵羊数量由400只增至1362只;村集体商店由2016年25万元周转资金扩大到201870万元周转资金。

(三)富余劳动力得到解放。劳动力从单纯的牧业生产中解脱出来,就近就便从事人工种草、建筑施工、交通运输、服务等行业,拓宽增收渠道。2018年全县517个劳动力从传统的牧业生产中解放出来,转移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实现创收665.3万元 。以珠玛日村念塔组为例,有42个富余劳动力从牧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实现增收52万元。

(四)牧民创收意识显著增强。通过推行“合作社、联户放牧、帮扶牧场”等方式,新型牧业经营模式成效显著增强,群众参与改革实现创收意识明显增强,牧民群众过去 “等、靠、要”思想观念逐步得到改变,勤劳致富的积极主动性得到有效激发。参与群众达11273人,相比2018年增加了1055人以抢古村为例,按照“收入82%进行分红”要求,2018年,社员通过劳动所得,最高分红97892元,最低也可分19275.5元。通过牲畜流转为例,为贫困户群众捐借牲畜,从根本上保障了群众的生产生活,增强了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五)基层组织得到夯实。“两委”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引领和服务作用,鼓励引导牧民群众参与改革的同时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在实施“帮扶牧场”过程中,村“两委”班子积极发挥带头模范作用,为无畜贫困户借出牲畜15131只(绵羊单位),参与无畜贫困户152769人,促进贫困群众恢复牧业生产,促进脱贫攻坚,夯实了党的群众基础。

(六)改革受益面不断扩大。在推进农村改革过程中,在增加改革参与人员收入的同时兼顾弱势群体利益,有效扩大改革受益面。以物玛乡抢古村为例,2018年为21名孤寡老人每人分红6088元、为66名在校学生每人分红1600元,切实做到了“老有所养,幼有所教”。 

(七)牲畜流转收益比较优势进一步凸显。全县草场流转面积306万亩,每亩平均0.07元,每户每年流转收入达1052元。而通过实施牲畜流转,每年牲畜出栏和畜产品(酥油、奶渣、羊绒等)收入户均可达7000元以上,用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效证明了牲畜流转收益相对草场流转收益上的优势。

四、存在问题

近年来,改革各项工作推进有力,成效明显,但总体来看,形势依然喜忧参半,主要表现在:一是农牧民群众“惜杀惜售、等靠要”的陈旧观念转变较为缓慢,积极主动参与改革,推进改革工作进程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受文化水平、思想观念等制约,个别经营管理人员创新意识、管理举措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和要求,影响了改革有效推进和不断发展壮大。二是新型牧业经营主体基地规模小、设施不够健全,牧业经营规范化、组织化、规模化程度较低,经营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特色产业发展缓慢,产业间关联度较低,难以形成有效聚集,特色资源优势未能完全转为经济优势。四是科技推广力度不够,在畜群结构调整、发展优良品种等工作中存在科技含量较低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深刻反思,认真研究、分类施策,以更加深刻的认识、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务实的作风,坚决加以解决。

、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农村工作系列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区党委、地委关于农村改革工作要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牧业供给侧改革结构性改革,发展农牧业适度规模经营,努力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牧业发展道路。

(一)持续加强组织领导。坚持把深化农村改革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改革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层层传导压力,确保改革实效。要注重调查研究,摸清改革推进情况、研究解决存在问题;要强化协调配合,加强督导考评,进一步挖掘经验做法,提炼改革成效,推广典型做法,确保农村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稳步推进。

(二)持续推进现代特色牧业发展。一是坚持以牧民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持之以恒培育“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区域特色产业,加快推进象雄半细毛羊扩繁项目建设,发展壮大藏系绵羊、白绒山羊、野血牦牛等特色产业,推动产业集中专业化生产。二是树牢“全产业链”思路,做到“产、加、销”同步推进、一体发展。要注重利益联结机制建设,通过入股分红、带动牧户等形式,切实把各类经营主体有机聚合起来,打造完整产业链条,不断提升特色农牧业发展水平。三是加大科技投入和推广力度,鼓励科研人员到农牧民合作社、野血牦牛繁育基地等领域开展有偿技术承包服务,提升牧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牲畜个体生产性能,增加群众收入。

(三)持续完善草原承包经营管理机制。一是坚持“三个长期不变”原则,进一步鼓励引导牧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形式流转草场,实现收益。二是积极开展草原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特别是着力开展绘制牧户示意图、完善草原承包合同、颁发草原权属证书、健全草原承包纠纷调处机制,确保草原承包经营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三是明确宅基地和草原“两权”抵押贷款具体办法措施。

(四)持续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一是进一步把深化农村改革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与产业布局结合起来,加快推进生态农牧产业园区二、三期工程建设,引导更多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畜产品加工厂、民族手工艺厂、物流配送中心等产业聚焦,促进各产业扩产能、增效益、提品质、成品牌。二是结合产业特点、基础条件,在原有的联户放牧、合作社、帮扶牧场、草场流转等经营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和支持新型牧业经营主体创新实践,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现代农牧业发展。三是进一步落实“水电路讯网、科教文卫保”十项提升工程,加强基层公共服务基础,完善农牧业发展条件,增强牧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五)持续加强资金整合力度。一是创新草补资金整合使用机制,根据群众意愿,大力推进草补资金统筹整合工作,鼓励引导把分散到每户的草补资金合理统筹起来,投向特色产业和优势资源开发,切实推进新型牧业。二是加强与金融部门协商,以县政府出资担保的形式向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联户放牧等改革点进行贷款,切实解决集体经济资金需求,扩大规模,增加效益。

(六)持续推进教育培训工作。一是“四讲四爱”群众教育主题活动和“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县乡村三级宣讲员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转变牧民群众陈旧思想观念,提升牧民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农村改革内生动力。二是加快建立农牧民培训制度,着力培养造就一支爱农牧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牧民队伍,培育形成一批专合社、联户放牧、帮扶牧场等建设现代农牧民业的生力军。三是以村干部素质提升工程为平台,强化村(居)“两委”班子培训力度,提升工作能力,切实发挥“领头羊”作用,为农村改革顺利推进提供坚强的组织领导保障。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网站声明|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备案号:藏ICP备2023000077号-6,网站标识码:5425260001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改则县人民政府  联系电话:0897-2652770

网站标识码:5425260001藏公网安案号:54252602000002